师大  |  教育基金会
冯沅君
时间:2015-05-20 10:53:01    作者:系统管理员    点击:0


冯沅君(1900—1974),原名恭兰、淑兰,笔名淦女士、沅君等,河南省唐河县人,是我国近现代颇有成就和影响的女作家、教育家、文学史家;曾任教于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

1919年,冯沅君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2 年,考取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研习中国古典文学。1922年创作了《隔绝》、《隔绝之后》、《慈母》、《旅行》等小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卷箷》。鲁迅说:“《卷箷》——是‘拔心不死’的草名,也是1923年起,身在北京,而以‘淦女士’为笔名,发表于上海创造的刊物上的作品。”鲁迅对书名作出解释的同时,意在点明这个集子中几篇小说具有‘拔心不死’生命力的抗争主题。从1922年到1929年,历时7年,冯沅君给后人留下三个短篇小说集——《卷箷》、《春痕》、《劫灰》。她的作品大胆写出了当时女性挣脱旧礼教束缚的爱情心理,表达了“五四”运动前后,新女性对封建礼教的激愤和反抗,对个性解放的新文化觉醒。冯沅君是与冰心、庐隐、凌叔华等齐名的“五四”运动以后的第一代新文学女作家。鲁迅对“冯沅君的大胆,敢言”创作风格给予肯定和赞誉。(《<鲁迅全集>第6卷·<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1925年夏,冯沅君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到南京金陵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中文系任教。1932年,考入法国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班,从事古典词曲研究。1935年回国后,即到河北师范大学前身——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教书。1936年撰写《古剧四考》。她在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教书三年,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天津沦陷。冯沅君在学校国文系教授文学史,所用的教材是冯沅君、陆侃如夫妇合编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还讲授词曲研究等选修课程。她对学生亲合、客气,呼唤同学时,总在名字后面加上“小姐”二字,以示尊重。她的谦和品格和教学创新精神也赢得同学的尊敬和拥戴。国文系学生周孝铨回忆说:“冯沅君先生(女)为中国文学史及戏剧史权威。讲课内容丰富,论点极新。如以巫祝为戏剧之起源等,又案以法国伯希和(汉学家)诸说,故甚受学生欢迎。著有<中国诗史>(注:与丈夫陆侃如合著,1931年1月上海大江书铺出版),认为中国文学中无论内容及形式,凡其性质属于诗歌者,均应以诗概之,不以其形式而分别为诗、骚,历代诗词及散曲,不落前人巢穴。而其治学态度之严谨,尤为后学之楷模。1935年来校任教,1937年抗战开始,在云南微江中山大学任教,条件极为艰苦,然冯师安之若素,著述不辍。……”这是女师学生周孝铨对冯沅君半个世纪前的回忆片段,可见她在学生中那挥之不去的完美教师形象。

 1947年夏冯沅君到青岛大学任教。 新中国建立后,一直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1963 年,她被任命为山东大学副校长、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及山东省政府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 。冯沅君生前曾表示:“我一介寒儒,连个后嗣亦无,能为国家民族留点什么?我想个人艰窘一点,存几个钱,身后让国家做学术奖金;奖掖后人吧!” 1979年陆侃如先生逝世,留下遗嘱说:“按冯沅君和个人的愿望,将全部藏书,数万遗款赠山东大学。”

  解放后,冯沅君、陆侃如合著了《中国文学史简编》及《中国文学简史》曾由国家外文出版社译为英文和捷克文,发行国外。1974年,《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较完整地保存了冯沅君一生研究古典文学的成果。198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冯沅君创作译文集》,辑有她的小说、散文、诗词及译文等,是她全部创作作品集。




版权所有©2013河北师范大学校友会    冀ICP备18011017号-3

技术支持:载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