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  |  教育基金会
一心治学 老而弥坚——王学奇
时间:2015-06-08 10:10:00    作者:系统管理员    点击:0

一心治学 老而弥坚

                                 ——记河北师大文学院著名曲学研究大家王学奇先生

                                    张 珍 吴海蛟

  在天津市红桥区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里,住着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他耳不聋,眼不花,面色红润,声音洪亮,出门散步连拐杖都不用。这位老人就是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已经退休多年的老学者,当代著名元曲研究大家王学奇先生。

人生辗转志益坚

  王学奇出生在农村,上过四年小学,毕业后无法升学,先后辗转于私塾、通州师范、牛栏山中学。后来,他怀着满腔的热情参了军。再后来,读高中,读大学。读大学时,他像当时所有热爱文学的热血青年一样,研究旧诗的同时喜欢动笔弄墨,写一些新诗,并发表了自己第一本诗集——《拓荒》。大学毕业后,先在中学执教,后进高校,先后任教于东北工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河北北京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教授过文学概论、世界文学等基础学科。

  任职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时,他一心研究文学理论,发表过一些文章,并编写了一本《文艺学概论》,当时正赶上1956年的反右派斗争,文学成为了最敏感的话题,1957年,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被戴上了右派帽子下方到天津郊区监督劳动。为了不触碰敏感话题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他想到了语言。语言没有阶级性,由此他开始走上了研究元曲语言之路。然而,一个失去政治自由的右派搞研究谈何容易!专心看书,被说成是“拒绝改造”;搞资料卡片,被说成是“搞情报,阴谋进行反革命活动”。为了避人耳目,减少麻烦,每当在宿舍看书或摘录资料时,他就闭门塞窗,即使是酷暑伏天,也堵得一丝不透。经过近30年的努力,王先生积累卡片近10万张,终于编著成了《元曲释词》一书。

  《元曲释词》出版后,不少报刊杂志给予高度评价,称它“不但解决了前人大量没有解决过的问题,而且还纠正了前人不少的错误,补充了前人不少的缺漏”“是集研究元曲词语之大成,为目前比较理想的一部治曲工具书。”1986年,该书荣获河北师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成就斐然心自专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老先生一生专心治曲,成就斐然。

  著作是做学问的最终表现形式。老先生说:“我是两条腿走路的。”具体说来,这两条腿是“轻重工业并举”,也就是写小论文出大书。小论文耗时短,能及时发表,吸收人们的意见,促使其不断进步。大书是最重要的,是安身立命的,它需要大量的积累。老先生就是通过小论文和大书的相辅相成,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迄今为止,先生先后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出版了《元曲释词》《元曲选校注》《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笠翁传奇十种校注》等皇皇巨著。仅就《元曲释词》来说,该书共分四册,近200万字。

  在王先生60多年的治曲生涯中,有许多宝贵的治学经验值得我们去吸收。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他收集的资料卡片。王老在做学问时非常注意广泛阅读以收集更多的资料,将其分门别类写到了具有一定规格的卡片上。具体内容涉及词语意思、出处等多种方面。他说:“研究学问首先要有目标,要积累资料,人的记性不会特别好,我就按照汉语拼音排列起来,做了一个目录,显著的写作就是凭着卡片,卡片的优点是可以有选择,可以汇合在一起进行思考。”王老积累的卡片都保存下来了,已经有近20万张。当谈到王老先生怎么会想到这种方法时,他特别谦虚地说:“这是我的老师教给我的”。

  王先生之所以在元曲语言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他认为:“一定要做专家,而不是杂家。人生有限,人的聪明才智有限,而世间万物所包含的道理是无限的,我们无法洞察清楚每一个道理,最终望尘莫及。”其实,我们有时候会很贪婪,总是想在多个领域施展才能,但事实证明,最终我们是无法战胜客观现实的,所以,他说:“要学会放弃。”

  做学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选择好自己的目标。扎实的学问和坚定的信心使他勇敢地走向了治曲之路。他认为,做学术有两点:“一是要填补空白,二就是要适应需要。”

  正是这种“宁坐板凳十年冷,不著文章半句空”的扎实学风,使他成为一位著名的文化名人。

笔耕不辍意犹酣

  王老先生有一个单独的书房,不大,但里面却是满满当当。中间有一个大书桌,放着各种书籍稿件,四面除了一张简易的单人床和几扇窗子,全部都是大大小小的书柜。老先生的藏书很丰富,在天津市几次被评为“藏书首富”。在这些藏书中,有两种是最特别也是最珍贵的。一是老先生的卡片,放在高及天花板的柜子中,一排排的小抽屉中挤满了密密麻麻的纸片,这都是他几十年的心血和积累,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二是老先生著作的手稿,一摞摞捆扎得很整齐,放在书柜顶上,用毛笔写了书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元曲释词》和《宋金元明清曲词通释》的手稿,大概有十几包。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他已经出版了好几种大型著作,每部著作都要花好几年甚至十数年的功夫才能完成。其中《宋金元明清曲词通释》在出增订本的时候又增加了一百万字,老先生那时已经九十高龄。他不会用电脑,所有的字都是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这对青年人尚嫌繁重,老先生却觉得很是轻松平常,最近,他还打算再增加几十万字。

  老先生至今依然每天坚持写作,他有着自己的研究计划,一直为之努力,从未松懈。每天除了做研究,老先生还坚持写日记,并经常作些新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他为自己作了年谱,不仅详细记录了自己一生的状况,还心系国家,时刻关心国内外动态,把小我融入到国家社会的大我之中。他说:“我的年谱现在已经写到了2014年11月份,最近召开的APEC会议已经写过了。”这种坚持不懈、老当益壮的精神令我们深受鼓舞。

  终身治学,身体是本钱。多年来,他一直注重规律地生活,按时吃饭、睡觉,从不开夜车,也没有不良嗜好。他待人谦和,从不招惹是非,不求名利,生性乐观,深信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他说人不能懒惰,一定要做事情,不能停下来,在生活中要懂得自寻其乐,才能不被生活压倒。

  人这一生也许取得一点成就并非难事,难的是为了一件事奋斗了一辈子;也许坐下来做一阵子学问并非难事,难的是每天写一点,研究一点,然后成了毕生的习惯;也许平淡一生并非难事,难的是功成名就、蜚声中外后仍然能将自己高贵的身躯放在尘埃里,老当益壮地前行,前行。

  ——这是河北师大、乃至整个学术界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点亮年轻一代研究的路,让我们在静下心来做学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版权所有©2013河北师范大学校友会    冀ICP备18011017号-3

技术支持:载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