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  |  教育基金会
访我校校友衡水中学校长张文茂
时间:2017-10-11 14:37:59    作者:系统管理员    点击:0




母校的光辉照耀着我

——访我校校友衡水中学校长张文茂

赵振军

  张文茂,1954年生,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我校前身之一)物理系,特级教师,正高职政工师,现任河北衡水中学校长。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第五批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中小学骨干校长、河北省教书育人楷模、河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研究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其中,主持的省级重点课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训体制研究》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集成化的校园网信息系统》获河北省科研成果一等奖。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教育》等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理论文章20余篇,主编并出版了《我这样做校长》《衡水中学解码》等30余本著作。作为全国知名高中校长,曾多次应邀到全国各地作学术报告。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反过来说,一所好学校,一定有一个好校长。衡水中学的办学业绩印证了这句话。衡水中学,是一所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几乎无人不知的学校。这所学校,以高考升学率,特别是升入北大清华学生的比例之高名震全国。这所学校的校长,就是我校1982届毕业生张文茂。5月里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驱车到衡水中学,专门拜访了他。

  张文茂校长一直很忙,我们一见面,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多余的寒暄便直入主题,谈起了他上大学、当老师、做校长的经历。

  张文茂是1978年考上大学的。上大学前,他曾当过4年多的民办教师,还曾参加过“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次高考。回忆起第一次参加高考的经历,张文茂毫不掩饰地告诉我们,1977年10月,高考恢复的消息传到了村子里。一时间,村里像炸开了锅,议论纷纷,奔走相告,因为在当时村里的乡亲们看来,只要考上了大学就能改变身份,吃到商品粮,得到工资制,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我和那时很多年轻人一样也异常兴奋,除了村里人说的理由外,更多的还是对大学的期待和对知识的渴求。高考对于我们那一批人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大的诱惑。由于热爱教育事业,再加上自己是民办教师身份,报考师范院校将优先录取,所以河北师范学院成了我的最佳选择。经过三个月紧锣密鼓的准备,当年冬天,我和全国近600万考生一起进入了考场,不过在看到题目的那一刻,我整个人都蒙了,有些题目根本看不懂,好多内容压根儿没学过,所以那次高考毫无悬念地失败了。

  张文茂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没有太过沮丧,很快投入到下一年高考的备考之中。我一手抓工作,一手抓复习,通宵熬夜,加班加点成了常态。那一段日子真的很苦,不过却很有意义。1978年7月,我再次踏进考场,成绩公布后,我没让大家失望,以张庄第一的好成绩和衡水县70多名学生一起被录取。可能是对这一刻等待得太久,抑或是对这次考试寄予了太多期望,那天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我们为张文茂两度报考,梦圆师院的拼搏精神赞叹不已,请他谈谈大学四年印象最深的人和事。张文茂不假思索地脱口说道,大学四年,我认为自己最难忘、也是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遇到了包括董宝驹、刘海栋、林荣茹、幺仲英、贾恒永等一大批德高望重、治学严谨的老师。他们专业造诣精深,板书工整漂亮,举止大方得体,跟他们学习是我一辈子都不能忘怀的享受和幸福。老师们跟我们学生一样,上课也很兴奋,用他们的话说,是因为已经很久没遇到过这样高素质的学生了。的确,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师生彼此都特别珍惜那段来之不易的“教和学”的关系。因此,大家内心都怀着一份敬畏感和神圣感。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老师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学生也没有低三下四的姿态。大家课上热烈地互动交流、研究讨论,课下自由地分享彼此的精彩生活。每逢节假日,我和同学们经常到老师家里做客,一起包饺子,一起到河边捕鱼,大家很快乐。可以说,大学四年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非常有意义,充满了和谐愉悦,从老师们身上学到的东西受益终身,母校的光辉永远照耀着我。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教学需要师生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只有这样,老师才会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才能从老师那里汲取成长的营养。

  张文茂接着又谈起了他们班教育实习的情景。他说,1982年5月,我和十几名同学一起到保定四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实习。实习要求很严格,想上讲台讲课很不容易。每个人要先听课、备课、撰写教案,教案在大学指导老师和实习学校老师共同把关后才能进行试讲,试讲通过后才能走上讲台讲课。好多同学都要准备好几遍才能通过,甚至有些人临近实习结束才登上了梦寐以求的讲台,可见当时要求之严。当时的指导老师丁锐猛和教法老师鲁增贤非常负责,一次次精心地指导试讲,一节节耐心地听课评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正是这样严格的锻炼和老师的无私帮助,才为以后走上教学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讲完教育实习的情景,张文茂非常骄傲地介绍了河北师院的教风和学风。他说,学校当时在宣化的洋河南岸,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老师们工资收入很低,没有课时费,没有加班费,没有奖金,但老师们却非常敬业。学生上交的作业,老师们都是全批全阅,自习室里,常有老师们的身影,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随时给予解答,还经常深入到我们学生的宿舍,和我们聊天拉家常。我们做学生的,不但学习刻苦,也非常诚实,每次考试,没有一人作弊,大家对作弊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记得一次考理论力学,答题快的9点多就交卷了,答题慢的一直答到12点多,虽然耽误了吃午饭,但也没有一个同学问另外的同学,没有一个同学抄别的同学的卷子。

  访谈到这里,已经过了中午用餐的时间,我们只好请张文茂校长简单谈一谈他分配到衡水中学后的情况。张文茂说,1982年夏天,我到衡水中学报到,做了一名普通的物理老师。为了上好课,我紧紧抓牢了听课和备课两个环节。在上每一节新课前,我都会争取把老师们的课听一遍。为了听课,每学期开始前,我都会到教导处把自己的课调到老教师的后面。我听课时,真正把自己当成学生去听,有疑问时甚至会主动举手问讲课的老师。同时,在听课的时候,除了听讲课老师组织教学、辅导学生、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之外,我还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力求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变化,更加客观、全面、深入地掌握课堂效果。从1992年开始,我走上了学校的管理岗位,先后担任学校教导处主任、副校长、党委书记、校长。相对于一名普通的教师,我切身感觉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上的挑战也更大了。但我也明白,重担子、大挑战与其说是负担和压力,不如说师生家长的信任是自己继续前行的动力。因此,在20多年的管理岗位上,我凭着对师生、对家长、对社会负责的坚定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了过来。总的说来,几十年的从教生涯,我深深地感悟到,“教师“和“校长”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是一份简单的谋生职业,而是实现自我价值、拓展生命意义的人生事业。做教育工作很幸福,而这份幸福是母校的培养和教育带给我的。


版权所有©2013河北师范大学校友会    冀ICP备18011017号-3

技术支持:载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