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  |  教育基金会
一朵永不褪色的雪莲花----记民院教师丁向真 作者:周洪松
时间:2018-06-08 07:22:58    作者:系统管理员    点击:0




      一朵永不褪色的雪莲花——记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退休教师丁向真


                                  《中国教育报》记者 周洪松  

                           载2018年6月6日《中国教育报》                    

 

 在面积不大但很雅致的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校园里,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藏族老人拖着行动不便的双腿,步履缓慢地行走在藏族学生宿舍楼、西藏班教学楼。她熟悉每一届每一名藏族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学院青年教师都愿意和她谈心交流。  丁向真,这位年近八旬的藏族老教师,被藏族学生亲切称为“奶奶老师”,同事们称赞她是“一朵永不褪色的雪莲花”。    她关心着每一名藏族学生  丁向真长期工作在河北师大民族学院藏族学生管理岗位上,她关心、帮助着每一名远离家乡来内地求学的藏族学生。  内地西藏班高三年级的藏族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散漫的情况,丁向真主动向学校要求把自己的工作室安排进藏族学生宿舍楼。她吃在学院、住在学院,及时了解藏族学生的思想情况,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常常和学生聊到深夜。  她用最质朴的语言劝诫学生:“国家资助你们在这里读书,你们不努力的话对得起国家吗?你们将来又用什么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话语虽然质朴,学生们却听得进去,与丁向真交流后思想、行为往往会及时转变。  近几年,河北师大民族学院内地西藏高中班毕业生全都考取了理想的院校。今年丁向真送走的最后一名毕业生益西群培就十分感激丁奶奶对自己的教诲和帮助。  离开家乡、水土不服、环境陌生,曾经让这个藏族娃入学后学习动力不足,不良的学习习惯更导致他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倒数。丁向真得知情况后,不仅在学校里常常与益西群培交流,还时不时把他带到自己家中“打打牙祭”。很快,益西群培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转变,成绩也逐渐在班级名列前茅。  “丁奶奶,我已到家。请您放心,我一定会考上好大学。”回乡参加高考的益西群培到家后第一时间给丁奶奶发来短信报平安。    从农奴女儿到人民教师,她深念党恩  许多人都问过丁向真这样一个问题:“你都已经退休了,这么大岁数还有骨质增生的毛病,一天到晚待在学校参与藏族学生管理,图啥?”  每当这时,丁向真总会一脸严肃地回答:“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最需要感谢的是党。我是党培养的藏族干部,熟悉藏族学生的管理,就要主动担负起藏族学生教育引导工作。让他们明白要懂得感恩,培养起他们回报党和人民的意识。”  丁向真原名丁珍卓玛,1940年出生在西藏洛隆县一个农奴家庭,6岁时就给别人家放牧。  16岁那年,小卓玛不顾家人反对加入了解放军。两年后,她又毫不犹豫地在抽调入藏翻译的报名表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也就在那时,她给自己改了一个汉族名字:丁向真,意思是要一生追随真理,追随中国共产党。  入藏工作23年后,她跟着作为援藏干部的丈夫返回内地,接着又调入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时值内地西藏班创办初期,作为一名藏族干部、老党员,她主动向学院要求承担起繁重的藏族学生管理工作。为了管理好藏族学生,她全天候、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总是等学生进入梦乡自己才回办公室休息。  “从农奴的女儿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党改变了我的命运。尽心尽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责无旁贷!”丁向真说出这番话时语气坚定。    退休后,她依然是学生的“奶奶老师”  1997年,丁向真办理了退休手续。家人以为可以帮她调理一下身体,治疗一下折磨了她多年的骨质增生,但丁向真已经离不开那些藏族孩子。  退休第二天,她又像以前一样,走进校园,走进藏族学生们的教室、宿舍。  丁向真依然是校园里每一名藏族学生的亲人,只不过孩子们开始管她叫“奶奶老师”。  和以前一样,每逢藏汉传统节日她都像会邀请一些家境贫困的藏族学生到自己家里做客,亲自下厨为他们做一顿家乡饭。  如今就读于吉林大学的斯曲次仁是西藏班2017届学生,去年高考录取结果出来后,斯曲次仁把录取通知书作为礼物送到了丁向真手中。  “总是想起当时那个因为家庭变故而学习心不在焉的自己,想起丁奶奶多次对我语重心长的指导,她深沉的爱成就了今天的我。”斯曲次仁说。  “她就像雪域高原上一朵永不褪色的雪莲花,不忘初心,永怀一颗对党感恩的心,在教育援藏事业的征途上砥砺前行。”学院的教师们如是评价丁向真。  “只要还能走动,我便不会离开我深爱的这片教育热土。”2018年学院新春座谈会上,丁向真饱含深情地说。说到动情处,老人眼里泛起了泪花。  



版权所有©2013河北师范大学校友会    冀ICP备18011017号-3

技术支持:载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