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  |  教育基金会
董鲁安
时间:2015-05-20 10:53:34    作者:系统管理员    点击:0


董鲁安(1896-1953),又名董璠、于力,字鲁庵,别号东峦,蒙古族,籍贯河北省宛平县(1952年划归北京市,并撤销县的建置)。近代著名修辞学家。20世纪30年代曾任河北师范大学前身——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青年时代董鲁安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接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毕业后,留校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教员。1923——1925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做研究生。毕业后,曾先后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副教授、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等。

董鲁安是一位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老师,他教课的许多故事为学生所记忆和传诵。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回忆他的学校和老师时说:“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个特别优良的学习环境,我就是在那里度过了六年,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当年我们在附中上学,都感到民族、国家的存亡问题压在心头,老师们、同学们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气氛下,我们努力学习,为了振兴中华。我们班上,给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教语文的董鲁安老师。董老师实际上把这个课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我们就从那个时候懂得了许多道理,我们要感谢老师。”

董鲁安是一位教课身心投入和性情幽默诙谐的老师。钱学森下一年级同学张维(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回忆说:“语文老师董鲁安先生是在20世纪20年代师大附中最为学生称道的老师之一。董先生给人们的印象是个乐观派、名士派,非常潇洒。他讲起书来慢条斯理,一板一眼。讲到精彩段落,时常忘我地坐在讲台椅子上自言自语。有时讲得出神,就给同学们讲述一些轶事甚至离题好远的趣闻。所以他的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一次董先生上课走了题。林津同学在下边悄悄地议论:‘又神聊啰!’董先生笑了笑,就回到课文正题。过了些天,讲课又走了题。董先生想起了林津的话,于是就问他:‘林津,我是不是又神聊啦?’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就是在这样和谐的气氛中耳濡目染,使我们非常爱上董先生的语文课。对这件事,同学们多年后再见面,还津津乐道。”

20世纪30年代,董鲁安在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国文系成立于1929年秋,首任系主任是郑因伯教授。第二任系主任曾广源教授。后董鲁安教授任国文系系主任。当时,国文系有教授5人,讲师7人,师资力量很强。国文系学生周孝铨于1985年回忆:国文“系内教授,多为名教授。系主任董鲁安先生,为霸县高步瀛先生(清举人,近代著名学者)入室弟子,他著有修辞学一书,教授修辞学和汉魏六国诗选。”那时,董鲁安用自己编写的教材授课,学生张文林这样评价说:“董鲁安老师头戴平顶小帽,总是微笑,他发的修辞学讲义是自己编的,文句精炼,措词得当。”学生们能把董鲁安老师闪着光,流着爱,飘着风采的教学历程串连、组合起来,彰显了师生情;也折射出这位终身之师,对教育的忠诚和对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

周孝铨回忆:“1935年(董鲁安)离校(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到燕京大学开课。抗战期间,太平洋事件(1941年底因日本偷袭珍珠港而爆发的太平洋战争)发生后,燕大被日本帝国主义者封闭,董师即赴延安(注: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改名为于力。和革命前辈谢觉哉、董必武诸老,时有唱和。”历任华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华北大学二部副主任等。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等;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为6位无党派民主人士政协委员之一。董鲁安著作有《修辞学》、《修辞学讲义》、《说文或体考》、《文纂例》、《反训纂例》、《释格律》、《四阿含中的龙》、《梵吹考》、《游击草》、《人鬼杂居的北平市》(报告文学)等。





版权所有©2013河北师范大学校友会    冀ICP备18011017号-3

技术支持:载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