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  |  教育基金会
在民办教育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访我校校友河北传媒学院校长李锦云
时间:2021-09-19 12:04:25    作者:系统管理员    点击:0

李锦云,1966年出生,中共党员,1987年入学我校音乐系,1991年毕业,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精英集团副总裁、河北传媒学院校长,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2021年9月7日,石家庄市雨后初霁,空气新鲜,万里无云,令人心旷神怡。上午,我们专程赴河北传媒学院,走访李锦云校长。

河北传媒学院是一所民办艺术类本科院校,始建于2000年。从2008年以来,在校长李锦云的带领下,学院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超越了许多同类型民办院校。学校现有3个校区,设有影视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舞蹈艺术学院、表演艺术学院、艺术体育学院、数字艺术与动画学院、音乐学院、信息技术与文化管理学院、国际传播学院、电影学院、研究生院等12个二级学院,48个本科专业,3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本专科学生22000多人,研究生500多人,专任教师1300多人。


到达河北传媒学院之后,在有关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径直奔向行政办公楼二层会议室。我们刚刚落座,李锦云校长便进来了,她着翡翠绿国风套装,时尚个性中透着知性与优雅,满面春风地与我们一一握手,表达对母校走访的欢迎和感谢。

李锦云校长先让我们欣赏了介绍学院情况的一个视频短片,又让我们欣赏了《河传学子报》学生记者拍摄的视频《锦云印象》。随后,我们的访谈开始。话题自然离不开母校。

李锦云1987年入学河北师院(我校前身之一)音乐系。当时,李锦云和1987级990多名新生一样,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军训。这次军训,是河北师院从宣化搬迁到石家庄后,第一次学生统一着装训练,也是第一次聘请部队官兵担任教官在校内对学生进行军训。军训期间,恰逢中秋佳节,参加军训的新生和担任军训任务的教官在操场举行中秋篝火晚会。军训结束前,对参训学生分批进行了实弹射击考核。

一个月的军训,使新生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加强了国防观念和组织性、纪律性,学到了解放军的好思想、好作风,为学生成长为又红又专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李锦云来说,军训点燃了她从军的梦想。

李锦云对母校的老师印象深刻,虽然毕业30年了,但她依然能一一准确地说出老师的名字:黄坚、邓宗舒、王书文、谢红、张谦施、李泉、路瑜、周佑、郭树群、尹铁良、戎青良、范冠印、曹平、何平、刘新丛、张嵘。老师们既教给她专业知识,又教给她做人的道理。李锦云动情地说:“老师们就像雕刻师一样,对我们精雕细刻,注入了满腔的热情,甚至是亲情。黄坚老师对我钢琴业务的耐心指导,郭树群老师对我毕业论文的肯定,张嵘老师对我个人生活的关心,都让我终生难忘。”

199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的时候,李锦云手捧毕业证书,告别相伴她四年的老师和河北师院校园,光荣入伍,进入绿色军营。

李锦云小时候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姥姥、姥爷都是颇具魅力的革命军人,他们的形象、思想、个性、作风,他们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的许许多多故事,都构成李锦云成长的浓厚氛围,深深地影响了她的成长。受姥姥、姥爷的熏陶,李锦云从小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再加上在大学经历过的军训,对军营更是心驰神往。

来到部队这个大熔炉,李锦云严格要求自己。虽说军队是男人的王国,但李锦云无论在学习、训练、执勤还是整理内务上,都不输给男兵们。她和男兵们一样,艰苦训练,摸爬滚打。她也曾扛着几十斤重的摄像机,跟着奔驰的坦克跑着拍摄,风里雨里,土里汗里,把自己练成了一个“女汉子”,难怪她在医院生完孩子,一头短发,一件军大衣,让人发出“怎么男人进了产房”的惊叹。

在部队,李锦云形成了理想人生、完美人生的个人设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部队的文化建设, 1997至2000年,李锦云在部队院校攻读硕士学位,专攻军事教育学专业的电视制作。在取得硕士学位后,又取得中央戏剧学院的戏剧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于2004至2006年在中国传媒大学做电影学领域的博士后。这期间,出于热爱,她选择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军事电影品牌研究课题,完成了博士后出站报告,并以《战火映照的影像记忆》为书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她说:“现在更是深刻理解到什么事情都应是用心经营的,学术、精神、亲情、生命等,要想做到最好的效果与境界,无不如此。所以我的人生信条是,想干的事,就一定要干得最好,干到极致,否则宁可不干。”

李锦云说她的成长过程始终没有离开部队的影响,这种影响最典型的表现是她在博士后出站时对职业的选择上。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遇上了河北传媒学院的创办人翟志海先生。翟志海先生诚恳地邀请她加盟民办教育事业。2008年4月,李锦云正式出任河北传媒学院校长。

当时,河北传媒学院刚“升本”还不到1年,办学规模只有3000多人。李锦云决心帮助这所学校成长起来,让更多的年轻学子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上任伊始,她从整顿干部开始,亮明旗帜,公开标准,明确要求,给出政策,对那些缺乏执行力的干部在会上点名批评。接着陆续引进了一批内行专家,辞退了一批职工,提拔了一批敢冲能上的年轻干部,全校师生员工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学校发展步入快车道。一年后,当第一届本科生即将毕业之时,该学院就取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成功参与教育部专业硕士项目竞争,成为全国首批取得专业硕士培养权的五所民办学校之一,是河北省最早、也是唯一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民办院校。紧接着,2013年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作培养博士, 2015年通过了教育部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还成为河北省转型发展10所试点高校之一。从2011年到现在,已经有7届研究生毕业,其中毕业研究生已有4篇毕业论文被河北省评为优秀毕业论文。近几年,导师与研究生合作的电影《旗》获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儿童片和最佳音乐三项提名奖;纪录片《美丽秦怡》获中国(威海)国际微电影盛典银贝最佳纪录短片奖;广播剧《太行山上新愚公》获中宣部、河北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纪录片《绿色长城》获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科教片奖;影视作品《在桃花盛开的地方》《中国城轨》《天眼归来》《海底小纵队》等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说到这里,李锦云的脸上露出骄傲的笑容。她继续向我们介绍说,如今,河北传媒学院建设了196个实验实训室,31个专家工作室,7个专业研究机构,1200平方米演播厅、400平米多功能厅,还有“黑匣子”、大型排练剧场、混录棚、后期制作室、4000平方米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及224个校外实习基地。两个专业长链上已经有了2个硕士专业。2019年以来,在全国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的建设中,有2个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目前,已拥有硕士生导师131人,博士生导师5人,导师中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占60%。

河北传媒学院取得的成绩令世人刮目相看,而成绩的背后,是李锦云辛勤的付出,爱心的传递。学生们亲切地称呼她:校长妈妈。记得在一个新生入学军训的夏天,李锦云看见一个学生戴着一个小红帽在一棵大树底下站着,便问为什么不参加训练。知情的一名同事告诉她,这孩子患了红斑狼疮病,病情很严重,按照生命的极限,这个学生已经超过了八年,而且执意要上学。听到这里,李锦云情不自禁地上前抱住这个学生,给予母亲般的爱抚。打那以后,李锦云多次在经济上帮助这个学生。

李锦云说,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愿意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看待。在校长这个平台上,我可以让我尽情地爱他们,爱孩子们。特别是河北传媒学院作为一所民办大学,应该有更多的忠诚于教育的工作者在这里坚守,因为我们的孩子太需要了,因为他们需要更好的教学环境,需要更好的师资。退休前,我应该把自己所能所有,都奉献给这个社会和来这所学校求学的孩子,我希望现在我是他们的妈妈,再过十年二十年是他们的外婆。

李锦云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她规定,每一个学生任何时间都可以到办公室找她,任何人不许阻拦。只要学生诉求是合理的,她都给予支持。她多次自掏腰包资助学生办画展,也为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四处奔波。她经常穿着学生设计的服装行走在校园里,手指上戴着的戒指,也是京绣工作室的学生们设计的。

李锦云滔滔不绝地讲述,我们静静地洗耳恭听,时间不知不觉到了正午。我们请李锦云谈谈今后的打算和对母校学弟学妹们的希望,她笑笑说,民办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党的领导之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天的河北传媒学院虽然已经被社会评估机构认定为中国顶尖级民办大学之一,但仍然不是我理想中的大学。我理想中的目标应该是,我们的学校进入大学的第一方阵,在国内乃至世界有影响力、有话语权。我们的毕业生在经过历练之后,能够在产业中、在岗位上叫得响、有创造力,能够完成大制作。我知道,这个理想过于宏大,实现起来难度不小,但这是我的初心、我的梦,我甘愿为之付出,不管未来还有多少沟坎,还有多少艰险,我将一如既往地往前走,终生不悔,在民办教育的舞台上绽放自己的光彩。

李锦云最后说,河北师大,是我的母校,感谢母校的培养教育,也希望在校的师弟师妹们,牢记使命,不悔青春,成长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教育家、大家,做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2021年9月9日


版权所有©2013河北师范大学校友会    冀ICP备18011017号-3

技术支持:载驰科技